查看原文
其他

画笔下的青春年华 一一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1971一2021

成都知青到云南建设兵团五十周年纪念

(成都第三中学)

这一造型姿态是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典型的动作样板,也是文革的审美标准。(这是我们云南建设兵团第二师七团宣传队队员造型)

《甲骨文“云南”》

画笔下的青春年华
一一记云南建设兵团与民族风情

作者:吴天

作者:吳天

目 录

一.我的兵团连队

二.我放牛放死牛

三.第一次画大型油画

四.第一次懂得伐木

五.我们的“石灰岩”温泉

六.我的同学们

七.动手建造新居

八.我的戳号由来

九.我们的油灯

十.我的舞台美术

十一.云南民族风情

时间象西瓜皮一样,一溜就过去了五十年。今天,我又把五十年前的句子拿出来用,算是开心。那是在建设兵团的第一年里,领导要求每人都要写年终总结,于是乎将脚踩西瓜皮打滑一溜,搬进我的年终总结的开场白……全场轰笑一阵。的确,该句字不够斯文。

云南建设兵团,的确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青春年华绽放的处女地,又是苦恼人扳命的垦荒地,也是被调走的、当兵的、考上大学的刻苦铭心的留恋地,还是知青肉身命运与灵魂交媾的“淬火”之地。


哪怕三观不同,只要去了云南兵团所经受的艰辛、心酸、快活、笑声的日子,统统都是咱们共同拥有的心結。昔日岁月提它也罢,不提它也罢。想它也罢,不想它也罢,反正乃人人回避不了,绕不开的一次刻苦铭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将永远不可复制,不可重复的将装进中国知青史册。


这个年头,花甲的大爷们,常在喝茶中品味曾经纠缠不清的私生活及似是而非的黑白不交易故事。常在喝酒中热血沸腾挑起曾经痛苦痛快的及有趣的往事。碰杯!在天伦之乐中享受着饕餮盛宴……美哉。


听说,今年是我们成都知青到云南建设兵团五十周年的日子,偶然间翻箱倒柜,翻出一大批在兵团画的画,有些已经发黄了,有些残缺了。看到这些画,它释放出当年朴实的原始味,又唤醒了我的回忆。有同学讲,应该把这些作品发到知青网,让大家分享。于是乎,开始动手整理资料,查找作品,又翻出曾经放牛的牛绳子,还加上了一些感慨之言。


在兵团的日子里,吾悄悄记录下云南建设兵团的生活;记录下七团宣传队演奏的画面;记录下云南原始民族建筑及民族风情的场景。在此,吾将这些拙作奉呈给我的同学们,朋友们。如是说,这些拙作能够激活同学们和朋友们开心,算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到云南建设兵团去

七十年代的春天,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全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运动。当时,我已经接到成都五七艺校的入学通知书,可以不乡下,不去云南。在老同学吴老鬼(吴继元)一直鼓动下,后来终于下决心去云南。当时,伤了母亲的期望,她要我去上学。今天想来,去云南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话又说回来,在出发时,有幸带上《列宾油画技法》和《邵宇在东南亚的速写》及《素描》等绘画书,又带上俄罗斯小说《初升的太阳》等书籍,还提着家父请人为我制作的专业油画箱,去了云南。


1971年4月11日上午,我们坐上到云南的成昆线火车。刚刚,热火朝天的离合悲欢的场景,还未完全平静下来,吾就动笔画画了。写生,是要具有胆子,这是在众目睽睽面前画画,手不能发抖,心不能发慌,才算过关。当时几笔下来,把两位带队的军人画了下来,有同学说:画像了!要的。下面这两张速写,是我到云南建设兵团第一次动笔写生。该画是用小尺寸的纸钉成速写本子(尺寸13.4mmX9.2mm)。那个时候,画画人常常要考虑花多少钱买什么纸张。所以写生常常用小纸画更加节约,更加方便。同时,能够展示个人绘画技能。那个时代,初学画画都用小尺寸的纸写生。这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吧。

1971年4月11日《火车上带队的军人》

一.我的兵团连队

1971年4月18日,这一天成都三中学的同学们终于到达了云南孟定。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又坐了五天的大卡车,于当天下午大约三点钟到达了孟定壩。一下车,就被公里两边高大挺直的火红的攀枝花树(木棉树)吸引着,一刹那间心情好多了。一旁的攀枝花,好像在向我们行一一注目礼。此时,一身疲倦则被攀枝花的景色及上海知青的热情接待,打消了。晕车的同学,也醒了。吾是从来不晕车,一直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关注着边疆山山水水及边疆民族形象及民族建筑特征。


又听说,我们被分配到深山老林的连队。上海知青和当地领导及老工人来接我们进山,有人帮忙提箱子,有人帮忙拿东西,一路讲解兵团情况,一路观看深山美景。龙门阵还没有讲完,连队到了。有人说,前面就是我们连队。连队,就处在奇奇怪怪的,蓊蓊郁郁的,弯弯绕绕的,七颠八倒的枯萎靡敝的场景中,又处在勃勃生机的原始森林中。那一栋一栋原始棚居,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


我们连队是建立在,上坡住男同学,下坡住女同学,中间一小块地方搭建的棚棚作为煮饭的食堂和仓库。中间有一条小溪,从山上穿越我们连队的。小溪平时是一大堆滚滚圆石静静伫立,一块木板搭在石头两边作为通行的小路。夏天一来,一夜瀑雨可将这些巨石冲走,第二天则是另外一个面貌。可怕。我们居住的“原始棚居”,的确太简陋一一风,可以随随便便穿过。眼,可以随随便便瞟穿。灯,就是煤油灯。水,就是小河流淌的水。我们煮饭、洗菜、烧开水、洗脸、漱口都用小溪水。唯独洗澡,我们要到石灰岩温泉去泡泡。这算是最高级的享受。在现实面前,彻底打破了同学们曾经抱着一片天真的想法和雄心壮志的热情,由此变得沉默寡言……有同学哭了,伤心。有同学讲,既然我们都来了,就得好好过日子。


后来的几年,同学们仍然活在大展宏图的垦荒精神之中,努力工作着,过好日子,开心。后来的日子,只有干着活,过一天算一天。同学们一直看不到自己的前景,好像人人没有任何希望,不知道咋个办?再后来的日子,已经走到一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期,悲哉。


不管怎么讲,我们七团知青既以血性的意志,又以血性的行为,乃抱团悲壮的气概换来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一中国知青大返城。这帮人,才是我们拥戴的一一兵团战士!这是中国知青史册的悲剧,也是剧终。这帮人,大多数都是我的同学,在此,向他们,她们致敬!


在布谷鸟常鸣的深山老林,最有特色的、典型的,又让人感慨的就是我们居住的一一“原始棚居”。该原始棚居是由树木和竹子及竹筒搭建的,房顶是由茅草和油毛毡盖的顶子。夏天,油毛毡盖的顶子超级爆热,只有在外面歇凉。冬天,油毛毡盖的顶子超级冰凉,只有用衣服包裹好身体慢慢睡觉。有时候睡着了,被冷醒,冷醒了,又睡着了。被子总是睡不热乎,凉凉的。这就是“原始棚居”特色。该“原始棚居”在城市里是很少见的。


下面几幅画是我在感慨中,一气之下用毛笔画出我们居住的“原始棚居”,画完了回到宿舍里,又用钢笔再画上几笔,才算解气。听说,这些简约的朴实的“原始棚居”是上海知青和老工人为我们成都知青搭建的新家。


记得每次写家书时,吾就要在信封背后用毛笔画上一点云南风景,才寄走。这些信封早就找到了。那个时候,画了不少兵团连队的“原始棚居”和原始森林,又画了不少民族风情和民族建筑。这些绘画,见证了本人在兵团生活的经历。

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拥有照片,全得以宁郁军同学带有135相机到云南。他用相机记录下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及形象,今天来看,这些照片显示出格外的珍贵。在此,谢谢军军!

1971一2021五十年前画我连队的建筑

《我的连队》

《我的连队》

1973年《云南孟定傣族壩子》铅笔画

1972年《我的连队》

1972年在连队写生

这是我们新连队地址,当时我们连队准备从山里头搬出来。该照片背后就是孟定壩子,对面的山称谓奶头山,对面的河称谓南定河。这里是一小块平地,我们准备在这里盖房子,乃有居高临下的气派。这张照片,是宁郁军同学拍摄的,至今收藏着。

记忆画《我的连队》

记忆画《云南孟定傣族壩子》油画

二.我放牛放死牛

一回到连队,排长班长及同学们都对我友好,我很开心。有一次连队领导安排我去放牛,你可以一边放牛,也可以一边画画。听后,我很高兴。回想起那些日子,有一回在森山老林里放牛,一不小心咋个把两头放牛死了!有人说,领导可能要找你算账。牛,是那个年代的生产资料,又是单位的劳动力。一旦把牛放死了,是要追究责任的。吓人!那时候,我的脑壳里仍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做好放牛工作不能偷奸耍滑。这是我的责任。


在太阳下山的时候,云南的天象是最佳的灿烂,那些梦幻式的神秘兮兮的阳光,时不时洒在山脉上,如同神奇的油画。时不时洒在壩子的建筑上,如同魔幻的水彩画。有时候,阳光照射在炊烟袅袅升时,一刹那间又出现交叉与混合冲突,出现多元光效。这些美奂绝伦的天象,一直让我感叹,动笔。话又说回来,再美的景色,在工作面前只是看看,还得老老实实把牛牵回住地,才算下班。


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心里总是担心着这两头牛,左看右看,东找西找,不见牛影子。偶然间发现草丛被牛踏出一个大圈圈,尺寸有牛一般大的圈圈,真的不知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圈圈?不一会儿,找到那头大牛,把它牵到我们住地时,一刹那间大牛如懵懵懂懂眼花头晕,脚步高高低低一下子摔倒了,全场同学惊呆了,大家不知所措。此时,只听到几声大喊:牛看天啦!牛看天啦!默默!全场乱成一锅粥。这一喊声,一听就知道是我们排长一一赵老大。他是一个当地很能干的民族小干部,又是一个有着不少土办法和技能的人物。他边喊边拿着衣服冲上去把牛眼蒙,但是牛已经四脚朝天象擂鼓一般用脚不断打击肚子……啪啪!场面惊心动魄。大家仍然不知所措,只有听赵老大的吩咐,拿刀子来!端一小盆水,放一点盐巴!快点。他又大声喊,默默!把牛压住,要使劲!你们咋个没得劲嗦!笨蛋!有同学哈哈一笑!有同学哼哼怪笑。此时,一缕阳光照在牛头上,好像牛眼睛眨吧眨吧的。赵老大马上把牛眼睛蒙好,开始动刀子,放血,解牛,下牛头,开堂破腹,取心提五脏六腑,动作麻利。杀牛场面充满着血腥味,又飘着牛屎粑粑味……。原来,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把牛大肠戳破了,一股臭气冲天!一个个同学全身上都沾上血水的腥味,仍然开心笑着。这时候,赵老大又大声喊:分牛肉喽!抬牛肉喽!此时,山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乃川流不息,个个喜出望外抬着牛肉下山。又有人喊:注意!不要把分配好的牛肉抬错了!听说,营部派人来抬牛肉,某些连队也派人来抬牛肉,反正大家在兴奋中忙着。有人悄悄说,不是“吴变天”吗,我们不可能打牙祭!


瞬间,又发现另一头小牛。该牛约比大牛约小一点,它的体魄仍是一个壮年劳动力。我刚刚把小牛牵到住地时,小牛仍然如同大牛一般懵懵懂懂眼花头晕,脚步高高低低一下子摔倒了,再次把我们惊呆了。此时,赵老大再次大声叫,牛看天啦!牛看天啦!赵老大仍拿着衣服冲上去把牛眼蒙上,牛仍四脚朝天象擂鼓一般用脚不断打击肚子,场景再次重复出现。此时此刻,大家仍按照老大的指挥,开始动刀子,放血,解牛。其实,个个同学已经有了刚刚一番杀牛的经历,和横刀立马的气质。


解牛,分牛,抬牛,上山下山一派喜气洋洋,如同过大年。杀牛,惊动了四面八方。当时,我们挖了一个大坑,忙着把牛肺,牛大肠统统用土埋上。第二天一早,发现一大堆土已经被翻了,那些牛肺,牛大肠全部飞走了。此时,再次把我们惊呆了。咋个,这些牛杂不翼而飞?后来,听老工人讲,当地老百姓就是喜欢吃这些牛杂的习惯,所以该飞的就飞吧。


当天晚上,在山上的同学们有的忙着切牛肉,有的忙着烤牛肉,有的忙着洗牛蹄子,炖牛蹄汤,各忙各的。突然间一个声音大叫:画家过来!原来是赵老大在叫我。我跟着他去找了四根树子棒棒插在四方,然后把牛皮拉起来绷紧,此时牛皮成了一片大大的,平平整整的四方形。赵老大悄悄拿出他喜欢的蒙自小刀,把小刀尖尖轻轻放在嘴唇边上舔了舔,又比划了两下,用刀在绷紧的牛皮中间开了一个小口,再用刀慢慢花出一小条约有一厘米宽的条子慢慢的旋转,轻手轻脚的旋转,瞬间出现一条牛绳,默默。此时,才明白牛绳子的由来,才明白赵老大的用心。他微笑着说:牛绳子就是这样来的!我点点头。当时,我切割了一段牛绳子,一直保留至今。


第二天,吾动笔把我们住在山上自己搭建的原始棚棚及炖牛蹄汤的场景画了下来。后来听说,牛死的原因,可能牛吃了有毒的草,才会死去。那个时候,我放死两头牛,乃不祥之兆的大祸,心情一直郁闷。把牛放死的罪过,最后包包散了。

当年放牛死后,将牛皮切割成牛绳子。

1973年10月画,牛乃不祥之兆,尔后杀了,正在炖牛蹄汤的个场面。(钢笔画) 

后来在感慨下,创造剪纸《对牛弹琴》

三.第一次画大型油画

一年后,接到团部通知,要我带上被子和绘画工具到团部宣传科报道。走到团部,对面走来一位约瘦瘦的中等身材,戴着一幅近视眼镜,穿着一身洗的淡淡的灰色中山装,脸上有一点严肃,又有带一点微笑,走过来与我握手。我一想,他是一位有文化的老辣的干事。胡干事说:“小吴,调你来就是要你完成一个重要任务,画毛主席宣传画。你有没有把握?”我一听又惊又喜。惊,是从来没有独立画过毛主席宣传画。喜,是第一次接受重要的任务。在思考后,我接受画毛主席宣传画的重要任务。能够接受任务,我心中还是有一点底气的,不然是敢接受这个重任的。何为底气?吾回忆,在1969年春天,家父告知我,要我去参加即将由大画家们在成都人民南路的百货大楼搭五六层高的架子画《毛主席去安源》巨型油画。你去一边打杂,一边学习。后来,我参加了这次活动。大画家们很喜欢我,在吃午饭前后,专门为我画肖像,旁边许多画家们围着看。老师们让我画蓝天画白云,最后还让我画一个工人头像。从那以后,明白如何画毛主席形象,如何打放大格子,如何上颜色,如何达到有素描效果。这就是底气。


该油画地址,是在通向团部正门大道的丁字路口正中的大型毛主席语录墙,宽约6米,高约3米。这是我第一次接受独立完成大幅《毛主席挥手向前进》的油画。哪怕我没有独立画过毛主席肖像,但是心中仍有底。其一,懂得在原稿打上“九宫格”。其二,懂得在墙体上按比例放大打上“九宫格”。其三,懂得在墙上“九宫格”中,反复寻找造型、结构、线条的位置及颜色的准确性;反复在绘画中审查人物与空间造型的虚实关系。


下午,胡干事叫我到他的办公室,他说:“小吴,画画一定要节约颜色,又要画好主席像。” 当时,年龄只有十七岁多一点的我,从来没有受到这样批评打击的滋味,于是乎,哭了。哭了,是委屈。我说:“我没有浪费颜色,画主席像我是认真的。”这是我人生笫一次哭了。其实,画大幅油画,必定要花很多颜色的,必定要反复修改。在两个多星期后,终于完成了毛主席挥手的宣传画,但是还要等待上级领导的审查,才算完事。如是说,那个时候,如果没有画好毛主席画像,就得受到批评。听说,有一个画家没有画好毛主席画像受到批评后,还被管控。


有一天,来了不少兵团领导审查大型油画,当时我的心跳加快,紧张。那些领导看后,一直肯定毛主席画得像,要得。此时,我的心才放平静下来。从那以后,我没有想到要站在毛主席画像面前留影。后来的后来,偶然得到同学拍摄该油画照片,也就收藏了。


后来,才知道胡胡是七团部宣传干事。他是当年解放军南下部队打到云南孟定后改编农场后的宣传干事,他懂得绘画,也能画画,同时,又是一位个很有学文及艺术修养的人物,还是长期从事宣传多年的干事。至今,胡胡仍是我钦佩的先生。

1972年《毛主席挥手向前进》大型油画(地址:七团团部大门前)

四.第一次懂得伐木

伐木,是以斧头,镰刀,砍刀,锯子在深山老林里放树,锯树,还要把树木拉到山下,才算是伐木任务。现在想这些日子,的确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心酸的劳动。唯有我们这一代知青轮到体验。

冬天出工上山时,个个都穿上每天流汗打的湿漉漉的衣服,又被太阳晒成壳壳式的衣服,还被树木胶浆浮起的衣服,好像油蜡片及冰激凌式的衣服,冷得发抖啊!扛着斧头,拿着镰刀,砍刀,锯子忍着寒冷寒风,一步步慢慢上山。我常常被调走画画,或开会,但是仍然跑不脱这种劳动。同学们讲,你干活是在体验劳动。现在我还记得,在山上伐木时,顺便画下同学们伐木生动的形象,给他们看看,他们既点赞,又批评。因为有些动作没有准确,需要修改的。由此,同学们常常为我比起各种伐木动作,比起各种拉踞形态,比起各种生活姿态让我画。这是我最感动的事。在此,衷心感谢我的同学们!


吾常在山上画画,有一次不小心,把一本绘画书掉在山上了,同学们都来帮忙找,也没有找到。我反复从头到尾找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有同学说,这本书就留给大山吧!迄今仍感到遗憾。


那个时候,云南建设兵团的生活处在既有穷困潦倒的状态,又有穷嘴恶舌的状态,还有穷欢乐穷大方的境界。在难熬的日子里,每个月人人手上都有28元钱。有同学大手大脚请朋友,请同学吃饭喝酒把一月的钱花完。又有同学玩弄比赛,比吃馒头一一要吃十几个,比吃猪肉罐头一一要吃三至四筒。这种比赛吃东西,有人把肚子都吃痛了,胀坏了……仍然开心。还有些同学是以几位好朋友组织一个“小家”,常常在一起开伙食。把各人家里寄来的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共同分享。这些同学把生活安排得滋有味,细水长流。他们有着勤俭持家的家风。还有同学把钱慢慢攒起来,买些云南土特产白糖,笋子,木耳寄回家,表示孝心。这些同学是个乖乖。反正,怎么过日子,都是各人的事情。


那个时候,个个都是吃长饭的人,饥饿感好像随时都有,如吃饱了,仍然感到没有饱。只有等到节日,才会打牙祭,才会杀戮一点野兽,杀戮自己养的猪。平时,有同学朋友来了,花钱卖卖罐头加上木耳和菌子,乃刀俎美食。在云南雨季到来时,山上到处有各种木耳,各种菌子,还有竹笋。只要上山,就能够采摘到这些美味食材。这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最好美食。当时,吾用画笔记录了这一刀俎美食的场景。壮哉!


那个时候,常常把自己画的画寄回成都,请院子里的画家指点,他们把批文写在画的背后,然后父亲又将这些画寄给我,收到画后反复读批语与画相比较,找差距,找毛病,找问题,同时也找表扬和肯定的好评。此时,感慨万分。画画的乐此不疲,得以批语。   

《刀俎美食1.》

《刀俎美食2.》

《伐树武器》

这是我们开荒伐树的工具,看似一把把斧头,一般般,它能够放倒一遍遍森林。面对一把把斧头,我只有感慨。悄悄用画笔记录下一把把斧头的场景。其实,斧头的背后凝聚着同学们多少心酸的故事。

《森林伐木队》(钢笔画)

《深山老林》

1973年10月画,我们在深山老林伐木搭建的原始棚棚。

1973年3月9日画,当地老乡搭建休闲的原始棚棚

1971年12月画,当地老乡用伐木的木板搭建休闲的原始棚棚

《火旺锅气大》

1972年在七团画《兵团战士》油画。


《伐树》

我们在山上,改木料的工作场景。

《伐树》

这是我们在山上伐树,改木料的工作场景。

 

 

《编制框框》

这是我们在山上用竹子编制框框的工作场景。

这是老工人在山上用竹子编制框框的工作场景。 

我的同学高振威

《我们的生活1.》

《我们的生活2.》

《我们的生活3.》

《原始森林1.》

《原始森林2.》

《原始森林3.》

《原始森林4.》

《原始森林5.》

《原始森林6.》

《原始森林7.》

《原始森林8.》

《原始森林9.》

《原始森林10.》

《在沼泽地上割芦苇1.》

《在沼泽地上割芦苇2.》

五.我们的“石灰岩”温泉

一提起孟定壩的“石灰岩”温泉,孟定人个个都知道。露天温泉就是天浴。“石灰岩”温泉,离我们连队是最近的地方,我们连队一直享受着天浴的快乐。“天浴”一词的由来。有一天,吾凭着记忆加上联想,一口气画出昔日“石灰岩”温泉沐浴的场景。把它发到微信,得到同学们点赞。于是乎,付保民同学提议该画命题应该是一一“天浴”。该“天浴”就是这样来的。美哉!


那时候的“石灰岩”温泉周围是一片片沼泽地,芦苇长得特别茂盛,景色格外入画。“石灰岩”温泉,时不时冒着热气腾腾的雾水在芦苇荡中与陡峭岩石边漂浮;时不时乌鸦也来掺和着飞翔。场景美哉!当地老乡常常在这里煮鸡蛋,杀猪烫毛,还要泡泡温泉。在“石灰岩”温泉周边的知青们,一直享受着温泉赐予的福气,而过着简单朴实的,开心的日子。


日落时,一群一群知青们结伴而行,到温泉沐浴。女生们总是在温泉的上游,那里茅草长得密密麻麻的塘溪里头,加上水雾,加上夜色,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下,无人辨认你我他的模样,只能隐隐约约见到茅草隔壁女生的影子。就在这样的场合下,仍有人在无意中悄悄偷看女生的影子。那个时代,男生女生的眼睛都很少你看我,我看你,更谈不上对看,更谈不上耍朋友。这是悲哀的时代。能够在无意中偷看到女生的影子,也算是眼福……哈哈!巴适。我们男生们只有在下面茅草中洗澡,个个打着光胴胴各人选择水烫的,水温的地方洗起,场面热闹。洗头的洗头,洗衣洗衣,有时不小心小鸡鸡跷起,你笑我,我笑你……哈哈!巴适。一会儿,一串串手电筒的光柱,时不时的东摇摇西晃晃,时不时的一路弯弯曲曲渐渐消失在夜幕。


当地老乡都知道,这是一群知青。老乡眼睛中的女知青,她们是白白嫩嫩的,短衣赤脚都如同仙女一般。好看!默默。后来听说,曾经的“石灰岩”温泉的水逐渐消停了。但是,圣地,圣水一直铭刻在我们心中一一“天浴”。


昔日的一滩一滩泉水,咕咚咕咚冒着硫磺味的热气,随风飘逸。昔日的一堆一堆石灰岩与一摊一摊芦苇相互依存着,好像专门在守护着天使沐浴的圣地,圣水。

《石灰岩温泉1.》

《石灰岩温泉2.》


有人说,插画是文字的翅膀。后来,我凭着记忆联想,再加上艺术想象的气息,随手画出曾经那般刻苦铭心的朦朦胧胧的沐浴场景。该画用乱七八糟的线条表达是是非非的芦苇中隐藏着婀娜多姿的女神,正在悄悄沐浴。又用乱七八糟的线条表达一堆堆石灰岩和温泉水。还凭着随心所欲的冲动,画出女神沐浴形象及旁边隐藏着一群男神沐浴形象,好像他们在调侃中沐浴着。在画面的左下方,还画了一盆盆衣服。一盆盆衣服应该是女生的故事。此时此刻,吾立马收笔,不加任何修饰,仍保持着女性娇姿和男性粗放。自我感觉良好,顺便把该画放在文章里,作为纪念。

《天浴》

《天浴》

六.我的同学们

有人问我,咋个你的画中尽画些男同学,没有看到女同学呢?我回答他,那个年代不敢画女同学,女同学也不会让你画的。如果画了女同学,将会好像蒲公英一样传遍学校,会让你名声在外,同时也会让你臭名昭著。

《我们门面前种的南瓜》

《我的康同学》

《我的同学》

《我的周兴儒同学一一外号“翅膀”》

《钓鱼》

《门前的芭蕉》

《同学肖像1.》

《同学肖像2.》

《同学肖像2.》

《同学肖像3.》

《同学肖像4.》

《同学肖像5.》

《同学肖像6.》

七.动手建造新居

建造自己的新窝窝,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次。我们年纪轻轻的能够动手建造新居,真是不简单。然而感到欣慰的是,吾参加了造屋活动,懂得了造屋方法,还用画笔记录了造屋场景。


在1972年底至1973年初,我们连队全体同学在老工人带领下,自己动手盖土木结构的新居一一“干打垒”。连队组织伐木队一一上山砍树。组织木工队改木板一一做大梁、橫条、门框、窗框、门板。组织打砖队一一用黄泥巴打土坯砖。造屋技术全由老工人掌墨。同学们个个信心百倍,积极参加建造新居的任务。从深山老林的原始棚居搬出来,住土木结构的新居已经是大家的心愿。从此,有了大木工,小木工开始做箱子,做桌子,做板凳之风盛行。好像男儿们个个都懂得制造,乃显示各人的手艺。我有幸回到了连队,赶上了参加自己动手盖土木结构的造屋工程。一场建造新居的大仗,已经在连队轰轰烈烈的运转着。


听说,以土坯和木结构建造的屋,乃有冬保暖,夏凉快,还牢固。当时,本人也参加了这个造屋活动。同时,用画笔记录了造屋热火朝天,挑灯夜战,灯火通明的场面。从此,吾也懂得打土坯砖,懂得建造方法,懂得大梁、橫条及檩条。后来,我们重新建造以土坯和木结构的建筑窝窝,将彻底废弃原始的木结构和竹结构建造的棚居。这是大快人心的大事。


全连队从深山老林搬出来后,住上了新屋,非常开心。但是一定要小心,讲重要的大事时,声音一定要小,要不然就会被隔壁人听到的。有时候高兴了,与同学大声摆龙门阵,偶然被隔壁人听到了。就会坏了大事。也就是说,这个土木结构的屋子,说话是通风的。所以讲话一定要小心。搬到这个壩子,可以俯视孟定壩全景。我们每天随时都要看看一一奶头山,南定河畔。

1972年4月2日画,晚上灯火通明,我们动手盖土木结构的新居

八.我的戳号由来

太阳下山,则是五彩缤纷逍遥神游时刻,一会儿祥云漫游群山,霞光变化无穷,一会儿阳光明媚,洒落在森林山脉……美哉。此时此刻,吾在边画边呼:变天了!变天了!要赶快画,不然天光颜色就要变了,或消失了。画画人最担心的就是阳光的变化,也就是天变。如果掌握不好画面色调与天光色调,又抓住瞬间特殊的光效时,就是最大的遗憾。在天变时,画画人只有凭感觉抓住天光色调在画面上的处理,才会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话又说回来,我的同学冯仁杰就是一个出了名的嘴子,龙门摆讲得一套一套的,幽默的段子一堆一堆的。我的戳号一一吴变天,就是他封的,传到今天。这是“吳变天”戳号的由来。后来,去掉“变”字,以吴天作为別名。

《祥云1.》

《祥云2.》

《祥云3.》

《祥云4.》

1973年《祥云5.》

《祥云6.》

《祥云7.》

《南定河畔》

《光胴胴1.》

《光胴胴2.》

九.我们的油灯

我们的油灯,一到夜晚原始棚棚里到处闪着萤火虫式的灯光,一到夜晚同学们个个要收拾床铺,看看书,或写家书,就得点燃自己的油灯。那个时候,油灯是每天我们离不开少不了宝贝。有时候写家书,灯芯不很亮,只有把挑灯芯线起来,让它燃烧大些,这时油灯就会发出啪啪砰砰的响声,亮了,或太亮了。此时,乃有心花路放的感觉。油灯太亮了,既费油,又费钱。在油灯下,有多少夜晚忙着写家书,要回信;有多少夜晚忙着读书,要还书。在油灯下,悄悄数钱、数粮票,数饭票。有时候还要把蚊帐放下来,悄悄查看自己的私房钱。那个时候的隐私全靠蚊帐。那个时候,蚊帐就是隐私的守护者。哈哈!

《我的同学们个个好阳光》

1973年《我的油灯》

《橡胶树》


这幅油画,是我专门到割橡胶连队画的。那个时候,我们连队还处在开荒伐木,一年后来才开始开带、挖坑、种植橡胶树。五十年的今天,这些橡胶树早就长成为一颗颗大树子,它们都有四十年了。

《记忆画一一割橡胶》

《记忆画一一收橡胶》

《记忆画一一挑橡胶》

《记忆画一一橡胶人的生活》

十.我的舞台美术

刚到云南,还没有住到三天,就接到通知,要我打起背包带上画画的工具到七团报到。第二天,一早打起背包提起油画箱出发了,向棋一路上陪我摆龙门阵,一路上陶醉在边寨风景及傣族和佤族的民族特色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个陌生的,又有着原始军营气息的团部。报到后,才知道要去为七团宣传队演出样板戏《海港》画舞台美术画布景。出此之外,有时还要摆弄灯光打打天幕,摆弄景片。时不时还要抬抬道具、拉拉大幕。这算是我的舞台美术的启蒙。


一到临沧,宣传队领导就安排我画《海港》布景任务。于是乎忙着看看资料,看看颜色,反复思考。因为这是第一次到七团宣传队画布景,一定要小心。在反复琢磨布景颜色与灯光照射产生的效果,从中找到布景颜色一定要画的重些,才会达到最佳的布景效果。这是舞台美术的核心。在绘画中得到领导和同志们鼓励及协助下,慢慢懂得舞台美术工作的重要性和艺术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舞台美术,慢慢懂得人文精神在舞台上的表演与舞台美术设计的道具及灯光照射的魅力。同时,也包括天幕幻灯片的绘画制作技能。后来,走到从事电视舞台美术工作,一直走到花甲。看来,这是吾的缘分。


下面这张照片,是七团宣传队队友,其中大部分队友我都认识的。因为我是一个打第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人。

《我的舞台-七团宣队》

《二师七团边上的南定河畔》

《我的同学李保平载歌载舞》

《我的舞台一2016印刷》

《演奏1.》

《演奏2.》

《学习》

《演奏3.》

《演奏4.》

《演奏4.》

《演奏5.》

《演奏6.》

《花甲舞者7.》

《记忆画一一傣族村寨8.》

《舞蹈1.》

《舞蹈2.》

《舞蹈3.》

《舞蹈4.》

《笛子独奏》

十一.云南民族风情

早就听说,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来,又听说要到云南建设兵团去,也算是乡下。那个时候,我就翻阅了《邵宇在东南亚的速写》。邵宇是一个速写大家,他的画册中,画了不少反映东南亚的民族风情,同时,还画了不少反映云南民族风情,这些画都是以速写加上淡淡的水彩颜色涂抹,增添了民族服饰色彩的绚丽。邵宇的绘画形式和他画的云南民族风情,深深打动我。后来,到了云南建设兵团的深山老林的连队,到了云南的村村寨寨,就以邵宇速写加上水彩涂抹方法,画了不少画速写。

《佤族山寨》

《河西傣族村寨》

《老乡》

《酒壶》

《野外烧水》

《家里烧水》

《老乡》

《老乡》

《小朋友》

《老乡》

《小朋友》

《佬奶》

《傣族竹楼》

《傣族村寨》

《傣族竹楼》

《傣族村寨》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傣族村寨》

《洗衣服》

《傣族家》

《傣族家》

《傣族竹篮》

《傣族竹篮》

《傣族女人鞋子》

《山寨娃娃》

《女娃娃》

《赶街1.》

《赶街2.》

《赶街3.》

《赶街4.》

《赶街4.》

《赶街5.》

《赶街6.》

《赶街7.》

《赶街8.》


《赶街9.》

《小朴少》

《傣族发型》

《依香2.》

《小朴少4.》

《傣族火塘》

《织布与织布机》

1973年底入伍

我的同学唐永德,宁郁军及王福信和我。这是1973年底,当兵前的合影。


吴天  2021.12.10天府成都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